文明生活,可以從衣食住行開始;勤儉節約,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小小餐桌,一葉知秋??梢哉f,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

1 公筷公勺,你使用了嗎?
疫情發生后,文明用餐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及,“公筷公勺”也成為熱詞,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廣公筷公勺的使用。

合餐制是目前我國主流的飲食方式。圍桌進餐不僅節省餐具,享用更豐富的菜肴,現場氣氛熱烈,但同時也讓人們與細菌和病毒之間產生了“親密接觸”。
近日,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和檢驗中心的專家們專門進行了一場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細菌對比,結果顯示,“非公筷”一組菌落總數全部高于“公筷”一組,其中一道菜的菌落總數竟然相差250倍。
數據讓人震驚,而這不過是我們平常用餐的一個縮影。一場疫情,也讓我們有了一次改變傳統飲食習慣的契機對于公筷公勺100%的支持率卻使用率偏低,這無疑是一個讓人尷尬的現實。不管是出于從眾心理,還是礙于面子,又或者習慣使然,公筷公勺在餐桌上難以長久的出現,體現出知行合一的困難,也提醒人們必須要不斷強化文明意識,實現久久為功。文明風氣的養成,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2 剩菜打包,拒絕浪費
與公筷公勺一樣,多年前“剩菜打包”的文明用餐倡議,同樣出于“礙于情面、覺得丟人”等相似原因,初期推廣困難。但一段時間之后,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隨著踐行者成為大多數,“剩菜打包”早已從一種新風尚成為了一種習慣。
那么,剩菜打包的注意事項你清楚嗎?
魚類:過度受熱營養受損
魚類食品中含有全價蛋白、魚脂及豐富的維生 C、 A、 D,有益于人體心腦神經系統,但一不小心,也會傷及你的肚子??匆唤M真實又嚇人的數字:趴在上面的大腸桿菌在20℃左右的溫度里每8分鐘能繁殖兩倍;在5~6小時內,一個細菌變成1億個……如此數量足以引起食物中毒。所以,打包回來的魚類在食用時一定要加熱。當然加熱也要有分寸,過度受熱,魚肉類動物脂肪組織也會產生有害人體的過氧化脂質,且油脂中的維生素 A、 E、 D等也會失去營養價值。
動植物食品:做成糖醋系列可以提高營養價值
動植物食品都含有礦物質,受熱后隨組織內部水分一同溢出,如骨頭經煮后,鈣、磷、鈉、鉀大部分會溶入湯中。這里告訴你一個烹調秘方:鈣、鎂在酸性條件下易被解析,遇醋酸后產生醋酸鈣,所以再次烹調時做成糖醋系列可以提高營養價值,更好地被利用。
海產品:放置時間久再食用時需要用醋殺菌
貝殼類海鮮在加熱時另加些酒、蔥、姜等佐料,不僅味鮮,而且具有殺菌作用。一些海產品如果放置時間久或疑為不新鮮,一定要用醋腌制10分鐘左右,以殺滅可能潛伏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防止引起胃腸道不適。
素菜:一般不要打包
都說素菜一般不打包,可對于素食主義者來說,有時不可避免會打包一些回家。煮熟的蔬菜不要在高溫下長時間存放,因為各種綠葉蔬菜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鹽。
硝酸鹽是無毒的,但蔬菜在采摘、運輸、存放、烹飪過程中,硝酸鹽會被細菌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尤其是過夜的蔬菜,經過一夜的鹽漬,亞硝酸鹽的含量會更高。而亞硝酸鹽加熱后,毒性會增強。所以,最穩妥的辦法是,不要帶回家。
淀粉類食品:最多保存4小時
打包回來的富含淀粉類的一些食品如年糕等,在沒有變味情況下食用后也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原因在于它們易被葡萄球菌寄生,而這類細菌的毒素在高溫加熱下也不會分解,解決不了變質問題。所以,這類食品最好在4小時內食完,此后,即使從外觀看未腐敗變質也不可食用。
3 光盤行動,你我同行
“光盤行動”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帶動大家珍惜糧食、吃光盤子中的食物,得到從中央到民眾的支持,成為2013年十大新聞熱詞、網絡熱度詞匯,最知名公益品牌之一。
光盤行動由一個熱心公益的人發起,光盤行動的宗旨:餐廳不多點、食堂不多打、廚房不多做。養成生活中珍惜糧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習慣,而不要只是一場行動。不只是在餐廳吃飯打包,而是按需點菜,在食堂按需打飯,在家按需做飯。正在發起的“光盤行動”,試圖提醒與告誡人們:饑餓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而即便時至今日,珍惜糧食,節約糧食仍是需要遵守的古老美德之一。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贝蠹乙黄鸺尤脒@文明 新“食”尚吧!